本篇文章928字,讀完約2分鐘

中國申請世界遺產的道路歷經30年,穩定在世界第二位

釋放文化遺產中蘊藏的價值和精神(深深的焦點)

自1987年中國長城、北京故宮等被列入世界遺產以來,中國申請世界遺產的道路已經走過了30年。 30年來,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從無到有,從少到多,遺產類型豐富,保護經驗不斷積累。

資料圖:游客經過北京故宮博物院啟祥門。 中新社記者杜洋攝影

如何更好地保護世界遺產? 如何將世界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?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30周年紀念論壇日前在北京召開,就新時期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、文化遺產的對話交流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。

保護:預防性保護不是將文化遺產束之高閣

資料圖: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,一號坑內橫排隊。 石玨拍攝圖片來源: ctpphoto

1987年12月,在法國巴黎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行的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,長城、故宮、敦煌莫高窟、秦始皇陵及兵馬俑、周口店北京人遺址、泰山等6個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。 30年后的今天,中國已擁有世界遺產52項,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6項,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4項,世界自然遺產12項,世界遺產總數居世界第二位。 在世界文化遺產行業,如何更好地保護和繼承備受關注。 在中國世界文化遺產30周年紀念論壇上,許多專家和學者表示,目前文化遺產應以搶救性保護為主,搶救性和預防性保護并重。

【快訊】中國“申遺”之路走過30年

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表示,建筑師梁思成曾提出有無、實若虛、大智若愚的建筑維修。 文化遺產保護重要的不是我們能做什么,而是我們應該做什么。

泰山資料圖。 山中人攝

預防性保護是指在維持文化遺產原有面貌的基礎上,進行文化遺產的加固、修繕、日常養護等事業。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認為,預防性保護看起來不受保護,但實際上保護得當,依賴于小投入和持久利益。 以長城保護為例,其模式是多次以預防性保護、日常養護為主,且盡量減少工程干預,避免過度干預。 如果確實有安全隱患,重點是消除或緩解安全隱患,按照最小的干預措施進行大致的加固、維修。 宋新潮說。

【快訊】中國“申遺”之路走過30年

預防性保護不是為文化遺產建設溫室,實施隔離性保護,也不是將文化遺產束之高閣。 相反,預防性保護是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,拉近人們與文化遺產的距離,更好地將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,促進文化遺產的合理利用。

標題:【快訊】中國“申遺”之路走過30年

地址:http://www.sdjhb.cn//myjy/23712.html